電視廣告投放的八大誤區與思考
2018-10-16
▌只選擇收視率高的欄目或時段,卻忽略了投放性價比
收視率高代表收看人數多,品牌被消費者認知的幾率就高。這里面有幾大問題:
① 收視率高,價錢肯定貴,這就需求思索投資報答率,投放100元,得到20元的報答;假設投放50元,就得到15元的報答,你會選擇哪個?所以有時分收視率普通的,得到的報答不一定低。
② 每年9-11月,各大衛視都要舉行廣告資源招標會,吸收了眾多企業攜帶巨額資金參與,黃金時段的資源稀缺性、高收視率,有著很高的傳播價值。但招標的價錢曾經遠遠超出它的價值,企業在決議參與招標之前應該認真思索。
▌數百檔真人秀,一窩蜂投綜藝,觀眾來得及看嗎?
同質化的節目越來越多,我們以致找不到一檔現象級節目。我們走向國際化,買了韓國版權還請來韓國團隊。我們又故步自封,讓制造者和觀眾都呈現了不同程度的疲態。“限歌令”沒能限制住音樂節目繼續井噴,“限星令”也沒能讓真人秀數質變少,“限童令”也只是給走火入魔的親子節目降了點溫,新出的“限模令”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明星滿屏卻不見優質內容,廣告主大投資一定有大報答
明星保證收視率的同時吸收了大量廣告商的資本投入,所以當插播廣告曾經不能滿足廣告品牌的曝光率時,就只能經過在節目中大量植入廣告的方式增加品牌曝光。當一檔綜藝節目的內容充溢著大量廣告和電影宣傳,資本和商業要素消解節目情懷,節目本身的內涵以致游戲性和興味性都會大大降低,觀眾也不愿再為節目買單,而是轉向綜藝大市場中的其他節目。
▌電視內容市場唯明星論,以明星博眼球,營銷急功近利
目前,綜藝節目已進入資本燒錢的時期。從內容為王、制造為王到資本為王,綜藝節目的資本運營不時處于高氧狀態,沒有回落,這些綜藝節目主要依托明星賺取收視率來收回本錢,獲得收益。除了依托傳統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來收回本錢外,經濟泡沫作用下的綜藝節目憑什么獲得觀眾的關注呢?在當今井噴式的綜藝節目市場中,效率意味著收益。在此懇求下,節目制造團隊只能經過明星參與的方式吸收觀眾,而不將時間消耗在節目創意及內涵上。
一檔節目揚名的同時也進步了明星的行業位置,高昂的明星出場費和同質化節目競爭環境中有限的明星資源使節目制造方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保住明星就意味著保住了收視率。
▌唯IP論,盲從潮流,缺少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內容和中心價值
把事實真相暫且擱下,這些搶手話題幾表現了“不任性缺乏以顯真人”,簡單來說,“撕”就一個字。崔健“手撕”許志安(《中國之星》);李宇春弄哭了舒淇(《熄滅吧!少年》);一向高情商的郭敬明被Dr。魏形容為“我怎樣似乎跟女人在吵架”(《最強大腦3》);樂嘉、王櫟鑫不約而同在節目現場醉酒,慘烈程度不可思議(《超級演說家》《文學英雄》)。那么,假設我們在真人秀節目中只能感遭到這樣的價值傳送,顯然是尷尬的。
▌廣告投放趨于向央衛視集中,忽視空中頻道的價值與創新潛力
很多企業只選擇全國性電視臺中止投放,以為全國人民都可以看到。以中央臺為例,其在南方很多中央的收視率是很低的,這時就需求其他中央電視臺配合。其次,全國性頻道在傳播范圍上確實比其他電視臺要廣,但深度上不及中央頻道;再次,有些企業選擇了收視率特別低的全國性頻道,固然價錢很低價,但幾乎沒什么效果,投資報答率微乎其微。
空中頻道貼地氣的地緣優勢,顯然更合適做精準、細致的定制互動,既別離圈層中止實效性動銷,又經過粉絲近距離接觸培育良性的品牌聯想度,反哺線上品牌的塑造,是品牌營銷的良好渠道。
▌只在意數據,忽視了對平臺價值的全面考量
千人本錢、每收視點本錢、總收視點、占有率等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體的價值,但這些只是量的調查,更要注重媒體質的調查,比如媒體的形象,企業的受眾與欄目受眾的吻合,欄目的佳譽度、忠實度、欄目在受眾的影響力等。投放廣告,不只需看電視屏幕的表現,還要看其在多屏(PC及移動端)的價值。由于借助節目的多維度影響力,廣告主可以在終端、線上中止普遍聯動。
▌只在銷售旺季中止投放,缺乏持續地戰略性規劃
很多企業只需在銷售旺季中止廣告投放,旺季就完好中止。殊不知,消費者置辦行為的構成是長期構成的,要持續地向他傳達企業和品牌的信息!即使是旺季,也不要中止宣傳,這樣可以占領媒體貨架和消費者的心智資源,更好的削弱競品的實力。